太虚幻境 第五章 冷剑初铸
不但旧雁的臣子慢慢聚合,就连很多江湖勇悍之士,也常常出入这里。
有了这样一个安定的局面,他可以全心全意地练功。慈云大师倾全力教导他,然后在两个月后,长叹摇头,坚决不敢承认是他师父。
余伯平很小心,不敢随意暴露他的身分,即使是对有心来投的忠义之士、武林好汉也不敢过于信任。
大家的小殿下,在武学上的才能,已经达到让人恐惧的地步了。
走路的时候,他在思索剑式,说话的时候,他总会走神凝思,吃饭的时候,他的筷子是剑,喝水的时候,他另一只手也在不知不觉捏着剑诀。
失去剑,失去武功上的天分,他只是一个无力的,看着亲人一个个被杀的孩子。于是,即使在三更半夜,他也会莫名惊醒,抱着他的剑,一个人跑到冷冷寂寂的院子里,独自舞剑。
这些人中,有的知道他的身分,有的不知道,但大多都想把满肚子的学问教给他。
于是大儒们忍耐着不强迫他,不硬逼他缩短练功的时间,于是,他勉勉强强,把该认的字认完、普通人该懂的常识学完,在文事上,就再没有什么精进了。
他只需要被保护,被守卫,被众人捧着当个旗帜,当个精神上的支柱就行了。
他与余伯平,踏遍千山万水、四海诸国,日夜兼程。南至南海,寻访海岛上隐逸的高人,东至东疆,在大草原上,纵马奔驰,一会塞外武功;西至西漠,他为寻求体能的极限,而去追赶龙卷风,与大自然相抗;北至北峰,在冰天雪地的大雪山上,他静坐几日几夜,功行九转,得以大成。
对他提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越来越古怪,越来越诡异,已经不再是「严师」二字可以解释的,而他,也只是沉默着不发一言地一一完成。
然而一套心法,前面他练得流畅自然,最关键的句子,他自自然然可以悟出来;一套剑式,前面施展如行云流水,后面无人教导的绝招,他会很自然地猜出来,甚至有可能比本来的招术更强大、更精妙;过于繁复的招数,他学一次,第二次施展就自然去繁为简,改得更加简单直接有效;练习内功,发现哪一处艰涩不懂,他也不多想,跳过去学后面的,然后,很自然地把全部功法学会,不懂的地方,他就扔开不管了。
他在武学上的天分已经不是「天才」两个字可以形容,他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恐怖,他是个奇迹,而别人的眼神却常让人觉得,他自己是怪物。
在当时,他还是个孩子,却让很多世外高人、绝世高手的自信心因之而崩溃,他们所骄傲的一切,在一个孩子面前,溃不成军,他们羞愤、恼怒,然后,是回避、逃离。
很多人教导过他,但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是他的老师,包括一些留名后世的绝世高手,他们从最初一定要收他为衣钵弟子,到后面用惊惧的眼神望着他,连称只是有缘相聚,缘尽则散。没有人敢厚颜自称是自己造就了这个惊世的少年,每个人都认为,即使没有自己的指点,他最后,也一定会达到这种高度。他们只是偶然,遇到了他,经历了他,仅此而已。
十五岁之后,他回到了京城,准备承担属于他的责任。
回到京城的他,就如一柄出鞘的宝剑,锐气英气震慑人心。当年把他当做孩子护佑的大人们,有些欣喜又有些惶然地承认,他们的小主人长大了。
几年来,他们在京城的事业,不算太成功,不过,总算也没有太失败。纳兰明的小公子身体渐渐好了起来,纳兰明相信替身出家真的有了功效,时常让人送银子过来。托他的福,寺里的人出入行事,颇为方便。寺中又大加扩建了一番,里头当然也没有少修暗道密室。寺里增加了不少田产,又藉着这些田产,让一些人以在家居士,或俗家弟子的身分开设店铺,悄悄地把他们的势力在市井间发展开来。
部属们高高兴兴,迫不及待地向他报告现状。
秦何伤为收揽军心,宣布所有秦军都是有功之臣,国家应该给他们赏地赏房赏下人,他们看中什么地方,用绳子圈起和他们官职身分相若的大小,那块地便是他们的,地里所有的房屋都是他们的,房屋里的人,男的是他们的奴隶,女的长得漂亮,可以是他们的侍妾,要有老弱病残,用来练刀练枪也无妨。
他一怔之时,在先朝时曾任侍读学士的谢灵运已微笑道:「主上不必过于忧心,秦人虽是虎狼成性,全无治国之才,但正因如此,才是我们的大幸啊!」
「可惜,敌人残暴,会让百姓投往我们,但敌人过于残暴,却让百姓连反抗的胆量都没有。这十余起变乱,引来的都是秦何伤的屠城杀戮,不止发生动乱的地方,人畜不留,就是附近的城池,也无不是血流成河,便是我们派进去的火种,也都惨遭杀戮。到后来,别说百姓就算被欺压至死,也不敢有一点反意,就连我们,也不敢再随便起事了,毕竟我们这些赤胆忠心的兄弟,不能死得如此不值啊!」风嵘神色沉痛。
卫孤辰沉默不语,那些起义,总是刚刚开始,就被血腥镇压,没有完善的筹备,没有周密的安排,从起事之初,就已注定失败。为了试探秦人,为了打击秦人,他们振臂一呼,忍无可忍的百姓站了起来,然后,是无尽的屠杀,死者数万。那么多的人命,凶手是秦人,还是他们?
「主上。」余伯平声音极轻极快地说:「历次举事,风兄都派出自己的至亲,他的几个兄弟和儿子,都已在举义中死伤殆尽了。」
他才十五岁,就面临这样沉重的现实、这样森冷的抉择,肩负着那样可怕的压力,他无法说不,不能说不,他只能沉默着继续聆听。
「秦国京兆尹,秦修。」
孟观迟疑着站起来:「主上,此人并无丝毫恶行。虽然他也是秦人,但他少时曾游历各国,见多诸国风物,并没有普通秦人野蛮劫掠的性情。自他任职京城以来,安民生,促农桑,屡屡领衙门中人,阻止军队抢掠杀戮,虽官小职卑,却一再上书,请求废止圈地扰民之法。灾荒之年,竟肯开门,以自家府地,容纳难民,民间称其为青天。」
风嵘沉声道:「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残忍凶狠如秦何伤之流,这种人就算以强力压服四方,也不能长久,而是像秦修这样的清官贤臣,秦何伤使人惧,而他使人服。如今他虽官小力弱,可一旦他的政见为上位者所接纳,一旦秦国国内有能者,想要改弦更张,则我等所谋之事,倍加艰难。」
卫孤辰眼中灿亮的剑光,静静地沉下去,他平静地说:「不行。」
这话说得太重,四周诸人一阵沉寂,几个人低下头,几个人垂下眼,几个人慢慢施礼,齐道:「不敢。」
他一个人,迎着风,站了许久许久,直到有一双手,轻轻地按在他的肩头。
生平第一次,卫孤辰发现,清晰的目标,原来一片模糊,本来下定的决心,忽然变做了茫然与无措。
据说,这场看似偶然的纷争,实是某些人暗中策划。秦修过多地阻碍军中将领的抢掠,甚至对于某些有关秦何伤的意愿,也常以皇上未有旨意而加以对抗,长时间以来,不知不觉竟也聚揽到了一些人心。
很自然地,有关反对暴政的声音转瞬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卫孤辰一个人,孤身单影,悄悄走出京城,悄悄混迹在无数哭送秦修的百姓当中,望着那一具棺木遥遥而去,望着无数百姓的哀哭悲叹,他慢慢地低下头,忆起,听到秦修死讯时,身边诸人,弹冠相庆的欢喜。
遥望棺木,那是敌人,但是,也是……好人。
他转过身,独自离去,把那无数的哭声、叫声抛在身后,把那漆黑的棺木、悲凉的世人,抛在脑后。
知道这个消息时,大家连夜秘议。
「秦何伤会同意?」
「他一个先当将军,后做侍卫的人,能有什么政见。平时也很是骄傲,对我们雁国百姓都是看做仆役的,看他这么多年,就没一次想见一下名分上的儿子就知道他待人如何了。只听说,这人比较圆滑,对皇帝恭敬讨好,但也从不得罪军方诸将。」
「秦人的内乱对我们有好处,越乱我们越有可乘之机,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保护小皇帝,不能让秦何伤获胜。」郑元化眼中露出深深的恨意。
慈云大师也长叹摇头:「秦人眼中,只有秦人可以信任,雁人都是猪狗牛羊,仅供驱策罢了,我们如何可能介入其中。也许能查知他们的动向,但就算想要插手帮忙或搅局,怕也不易。」
谢灵运却也赞同:「他的确官职不高,不过京兆尹主掌京师治安,权限并不小,一方面,他曾在军中任职,在军队中极有人脉,一方面,又在宫中多年,对宫内状况十分了解,从他身上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情报,更何况,我们正好有可以和他扯上关系的理由,只是……」
大家一起摇头,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不以为然。且不论他曾经的尊贵身分,就这几年分别之后再见,小小年纪,已是宗师格局,随便一站,便是渊渟岳峙,身上总是无形的散发出逼人的剑气,周身泛起的冷意让人退避三舍,眉梢眼角总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孤傲。这种人太过突出,太过引人注目,根本没法子做卧底,更别提去应酬一个名义上的爹,再加上一堆秦国的牛鬼蛇神了。
「做得了,做得了,主上怎么可能做不了,只是这点小事,就不必麻烦主上了,不如先召一个年纪相当的子侄回来,让他们冒那个义子的名去接近纳兰明就是,主上还是坐镇大局为妙。」
也许只是因为一时不服气吧,也许只是因为好强好胜,也许只是一时意动,想要找机会看看,纳兰明这个他们决定要接近的人,是何等人物。
然后,他微笑。他竟不能想像,如果他不曾认识纳兰玉,他的人生会怎样。
那小小孩儿,眉眼闪亮,笑声清脆,快乐溢于眉目之间。这个小小孩儿,还不知道人间有险恶,世上有磨难,只知生命中,拥有无限的欢喜快活。
小马乍受飞来之石一击,吃痛之下,惊嘶痛叫,狂奔于长街。四周仆从,不及反应,无不是惊呼大叫。
眼见那小小孩童,跌下马来,他想也不想,一掠而至,及时把那小小身躯抱入怀中,指间那温热柔软的感觉,让他怔了一怔,身形却犹在迅若疾电地飞驰,转眼已掠上马背。
他忽的一阵迷惘,恍惚间,许多年之前,有一双同样清澈的眼望着他,有一个同样清脆的声音呼唤着他:「哥哥,我们一起玩吧!」
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冲动,他微微一笑:「你怎么知道,我是你哥哥?」
「主上,你,你已经和纳兰府的人联络过了,你已经让他们见了你的面目?」
余伯平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半天才有人问:「这个,若是与纳兰明相见,必要行父子之礼,这个……」
只是事已至此,反悔无用,更何况,他难得如此坚持要做一件事,大家竟也不忍十分地反对,只得无奈地答应下来。
光告个别,就告得他头晕目眩,眼花身软,满耳嗡嗡响,比和最可怕的敌人斗剑,还要累上十几倍,他忍了又忍,才勉强没有中途而逃。
只有他自己知道,却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所谓深谋远虑,所谓暗藏心机,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只不过,是那一声哥哥,叫软了他的心肠,让他渴望着在多年以后,许多年前那个小小孩童的声音,能继续在他身旁,呼唤他,哥哥,仅此而已。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功夫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没有人真能如传说中一样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在武道上的惊人成就,也造成了他在文事上的进展缓慢。
这个时候的京城,这个时候的整个秦国,已不像当年那么混乱、那么危险,当初曾疯狂抢掠杀戮的秦军们,即使是最低等的小兵,也已家资富有了,可是百姓无论士农工商,无不在贫寒中艰难求存,没有人家中会有余财,任何人家,只要稍有财富,就会立刻被抢掠一空。
秦人不再动辄杀人打人,但偶尔兴起时,宰几个他们眼中连畜牲也不如的百姓助兴,倒也不算什么大事。秦人军队每年练兵,都要在民间找百姓去做靶子。
随着生活渐渐安定,他的身边也多了不少读书人,有读了圣贤书,誓死不食秦粟的夫子,有旧雁的大儒,有不肯屈服蛮族的文士,有誓死不事二主的旧雁大臣,有人是闻讯来投,有人是蒙难之后被他们救出来的。
在这样的苛政下,整个国家都暗无生气,所有百姓都过得异样悲惨。
卫孤辰听得义愤满腔,拍案而起时,却惊见众人神色,有悲有愤有怒,但也有人面有喜色。
他在武功上的天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境界。甚至凡有武林客到,他只需要和对方相处很短时间,就可以看出他的武功深浅,只需要听他讲讲对武功的了解,就可以猜出他的功法招式,只需要多看几场他与旁人交手,不但能把他的招式记住,甚至有可能找到招式的破绽,立刻想出制衡之招,并且由招式反推出对方的武功心法来。
「不错。」昔日的知名大儒孟观也微笑着道:「自古以来,朝代更替,百姓或许初时会常忆旧主,但若是新主英明,善待百姓,人心多变,便也忘却前朝。秦人如此残虐,百姓受苦之下,自然常思旧事,便是往年对先主有所怨言,如今与秦人一比,便也视先主为盖世明君,暗自称颂,怀念故国之心日炽,如此,人心可用。」
「不错,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还倍受压迫,有人振臂一呼,便能举义起事,这几年来,我们曾先后在各地,利用人心的激愤而掀起十余起变乱,便是此因。」洪云涛朗声道。
然而,他每回练剑练得筋疲力尽,坐到书桌前,两眼都快合在一起,再也睁不开了,就算是再严厉的老师,看到他练剑的辛苦后,此时拿起戒尺想教他学习,都会有一种虐待孩子的怪异感觉。
可是,卫孤辰听得却觉心中震撼异常:「这些年来,各地发生的起义,都是我们引发的?」
「不错,我们不能让秦人的统治安定下来,不能让百姓接受秦人,我们必须不断引发战乱,让天下人知道,秦国的混乱,让百姓知道,秦人还没有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学问是重要的,治国之道是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是重要的,圣人之言是重要的,但眼下,一切一切,都要让位给复国,而复国大业更需要的是武功、是兵将,而不是书本上的这些滔滔学问。
「主上……」风嵘抬头凝视他,眼中痛楚莫名:「我们的人也死伤许多,我们的兄弟,也冲在战场最前方,也最先倒下去。」
「可是……」卫孤辰仍觉不能赞同:「让百姓无辜流血……」
这样的本领,就算是在武林中打滚几十年的老江湖也未必可以做得到。
卫孤辰微微一震,目光触及风嵘凝满了痛楚的眼神,终于不能再发一声。只是,这样的沉默,依然不代表认同。
他知道,要复国岂能不流血,可是,大家自愿流的血,与欺骗无数人,让别人在不知情的时候,流的血,相同吗?难道因为我们自己也流了血,那别人被欺骗、被怂恿,被诱向一场没有生机的死劫,就不是罪吗?
过于尊贵的身分使他被过份小心地保护起来,而惊人的武功天分,使身边的人看他的眼光,日渐敬畏,甚至惊恐。
议程一项项地进行,如何扩展势力,如何筹集钱财,如何把可信的子弟派往各处,在民间拉拢人心,收聚人力,其间的与人勾心斗角,同人争权夺利,暗中尔虞我诈,甚至为了目的,必须对秦人如何卑躬屈膝,送礼讨好,他一一听来,渐觉心神皆倦。直到最后一项议程「刺杀秦国命官」,他立时精神一振,坐正了身子。
「刺杀何人?」
诡异的生活环境,使他的生活中,除了宝剑,除了武艺,很少有别的东西。因为他还小,大事一般不找他商量,因为他还小,所以大家都不忍加重他的责任,除了练剑,他不需要做别的事情,于是,除了武功,他也真的不太懂别的事情,人情世故一丝不通,如何与人相处,更加完全不明白。
卫孤辰眼中锐利的剑气开始升腾起来:「此人有何恶行?」
四周忽然一片肃静,他微微一怔:「怎么了?」
大家终于有了立足之地,这里很安全,可以安乐休息,安心练功,安全伺伏,安然寻找将来的机会。
卫孤辰更加愕然:「如此清官,为什么要杀?」
郑元化苦涩地道:「他是好人,可他是秦人。秦国的官员,过份得民心,过份得到百姓爱戴,于我们,是祸而非福。」
而在发现他武功上的惊人天分后,余伯平与众人多次商量之后,终于决定,无论如何,不能埋没他,既然他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天下第一高手,就不能让明珠的光芒蒙尘。即使再困难、再艰难,仍然由余伯平带着他踏遍天下,寻访高手,而京中事务,则由其他一干人等负责。
卫孤辰咬牙:「可他,是好人。」
「他是好人,更是敌人。」洪云涛淡淡地道。
离京的那一年,他只有十二岁,剑术已有成就,在他的身边,已没有人可以单打独斗战胜他了。
「主上。」众人皆唤。
「我说不行。」他腾的站起来,目光锐利,「可是因我年纪小,见识浅,所以说出来的话,大家都可以不加理会。」
毕竟雁国太子的身分,可以换来太多的荣华富贵,在历经磨难之后,谁也不敢对人性有太大的信任,谁也不敢过份试炼人心。
他站起身,快步而出,走出密室,走出院子,走出寺院,一直走到山之颠峰,静静地凝望下方,浩大的京城,曾经是他家园的地方,久久不动。
忽然之间,他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忽然之间,他发现,他的雄心,他的志向,和这个现实,原来,差异如此之大。
他见识过许多世外高人,拜访过很多绝世高手,想要他们指点武功其实并不难,几乎只要他稍稍显露他的武学才能,别人就恨不得拿刀架着他,逼他投入门下,恨不得倾囊相授。然而,很快,这些高手的狂喜变成震撼,震撼变成畏怖,然后开始给他出种种难题。
他轻声问:「余叔叔,你也觉得,他们是对的?」
长久的沉默之后,余伯平回答:「他们未必是对的,但,你也必须明白,君王之道,不同于君子之道。这世间,何曾有单纯的黑和白,复国的道路,注定用鲜血和死亡铺就,这其间,绝对不可能避免任何一个无辜者的死亡。」
刚刚学闭气诀不到三天,就要求他入深水之中,一日一夜不得露头;刚刚学会龟息术,还不及实验,就要把他埋到土中三日三夜;刚刚学会一套剑式,就要他一剑击得瀑布倒流;刚刚领会一套心法,就要求他,必须在一招之内,制住十八个悍匪。
然而,即使有了他的阻止,秦修还是死了,不是死于他们的刺杀,而是死于秦人之手。
在秦修领着衙役,阻止秦军将领当街奸淫|妇女时,被人一刀当头劈落,倒地而亡。
余伯平只是做为旧雁反秦义士的代表来面对所有人,他只是把小小的寺院,变成一个反秦的中心,他只是笑着请来投的江湖义士或旧雁将领指教一个孩子武功。大部份人都是不以为意地接受,然后很快就震惊、惶恐,到后来,甚至是恐惧。
秦人中亦有些有识之士,为目前的状况而忧心,呼吁改制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而能够被用来对抗秦何伤将令的,自然是皇帝。
秦人最上层的争权夺利,最终的结果就是秦修做为朝廷命官,被残杀于闹市,而杀人凶手,只被责以流放。据传,这位流放犯在流放地,整日花天酒地,自在享乐,地方官的供奉比待自家亲爹娘还要周到。
事后,很多人承认,他们想要知道他的底限在哪里,想要试探他的极限在何处,而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他在武学上的潜能,无穷无尽,根本探不到边际,或许有边际,只是他们的力量太微薄,无法探查出来。
而对于百姓来说,这些复杂的事情,他们永远不会理解,他们知道的,只是在这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中,唯一的清官,唯一能带给他们希望的人永远地死去了。
秦修出殡的时候,沿街有无数百姓哀哭相送。
高手们也一样有私心,他们开始防范他,有些心法,最重要的句子不说出来,有些剑式,最后的绝招不教给他,有的人甚至故意把看门绝学,改得繁复麻烦一些,把本门内功加减几句再教给他。
他慢慢地勾起唇角,有些清冷地笑笑,忽然间,竟连他也有些庆幸了。如果秦修此时不死,或者,总有一日,将由他来决定,夺走他的性命吧!
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原来黑白之间,是无穷无尽的灰暗之色,而他,纵然深深厌恶,却也不得不融进这样的色调之中,只是,此心……不平。
而余伯平招待他们时,总会让另一个孩子独居一隅,总会在席间和他们谈起武艺,甚至请他们展示武艺,总会有人一时兴起,大家乘着酒酣耳热,有意切磋,在所有人呼喝助兴的时候,那小小孩子,清亮的眼睛,总会被来客所忽略。
低下头,看自己的手,仿佛可以看穿无尽的时空,看到那手上必染的鲜血。原来他的事业未必是正义的,原来,好人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他的敌人。
而他真的不能不接受,不可不承担。
当别人无限惊恐地担心被他发现自己耍的花样时,他已经抛开一切,专心去研究还有什么新的功法招式可以学习了。
他以为,秦修的死亡,只是点醒他不可太天真,却没料到,最后对他生命的改变会那么大。
继任秦修为京兆尹的人,竟然是纳兰明。
每次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那些所谓的世外高人、绝世高手们,看他的眼光,总会由欣喜,转为震惊,然后是惊惧,甚至是恐怖。
「为什么继任者会是纳兰明?」
「据查似乎是小皇帝很喜欢纳兰明,听说京兆尹空缺,就随口问秦何伤能否让他出任。」
然而,所有的天才都是需要努力的,没有什么可以不劳而获。那个曾锦衣玉食,享尽荣华的孩子,每天拔剑挥剑的次数,没有人数得清。
「秦修的死,多少有传言是针对皇帝的,这个时候,给小皇帝一点面子也无所谓,纳兰明以前在军中任过职,和军队不少官员都很亲近,秦何伤应该也相信,他不会做背离军队利益的事。」
「纳兰明为人如何,政见如何?」
他拙于解释,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善意,在旁人惊恐而离的目光中,他选择沉默地离https://m.hetushu?com?com去,于是,他越来越沉寂,越来越看似冷漠,越来越容易让人用惊惧的目光来打量他。
「他要是个敢有意见的人,别说是京兆尹,就算是侍卫统领,甚至他自己的脑袋都未必保得住。」
「小皇帝慢慢长大了,他会任凭大权旁落?秦何伤日渐张狂,他会真正安于臣份?秦人的朝廷,难免一场大乱。目前来说,占上风的是秦何伤,只要他狠下心,挥军入宫,也许转眼间,就能平定大局。」
多年以后,即使是曾经与他患难与共,看着他长大,为他流血流汗流泪的许多人,也开始渐渐远离他,隔着老远的距离,对他行礼,向他仰视。那些人愿意为他死,却不再想接近他,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而他笨拙得不知如何缩短这距离,所以只能更加沉默,看在别人眼中,则是更加骄傲冷漠,于是,下一次会小心地站得再远一点,远些,远些,更远一些。距离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秦何伤这些年来的残虐狠暴,让每一个人提起他的名字,都会不由地激动起来,只是不管如何愤恨,都掩不了深深的畏惧。那人是禽兽,但也是名将,有他在,秦人的军队,就所向无敌,有他在,雁人的起义,就永无成功之日。
余伯平却不由叹息:「可惜我们这几年虽费尽心机,却始终无法介入到秦人的高层。」
只是人们知道,天还没亮,所有人还在床榻上时,那个小小身影,已在天边微露的曙光中舞剑。夜已深沉,每个人都沉沉睡去时,那瘦弱的身子,依旧在沉沉黑暗中挥舞掌中仅有的光芒。
孟观眼神微动:「不知道从纳兰明身上入手如何呢?」
「他的官职不算高。」有人不以为然。
在所有亲切欢喜的目光变得厌恶烦躁之后,他总是悄然而去,有时候他也会临波独照,凝思那水中小小的身影,是否会无意中幻化为恶魔,惹来那么多人的厌弃,有时他也会呆呆举起自己握剑的手,怀疑他自己是否真的是……
随着他语气一涩,大家一起看向卫孤辰。
卫孤辰微微皱眉,终于道:「如果有必要,我可以……」
在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还完全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更不能理解,人心为何那样复杂。
还是少年的卫孤辰咬牙:「你们觉得我做不了?」
大家一起呵呵干笑。
在寺里的这几年,所有的大人都在忙着复国的大计,而对于他来说,生活唯一的重心,就是练功。
每个人都笑得满脸真诚,可眼神里,明明在说,你根本没有当卧底的本事。令他空有满腹怨气,却也无法发泄。
大家微笑着交换眼色,多么难得,那小小年纪,已威仪天成的少年,也会有这样的孩子气、这样的逞强与好胜,但无论如何,不会有人支持这个建议,别说他当不了卧底,就算他做得了,也没有人舍得他去受这样的委屈。没有人可以忍受,他们的小殿下,去叫一个秦人做父亲,行父子之礼。
十五岁之后,他不再需要任何老师,他依然访求高手,不是为了求教,仅仅只是为了试剑。
那天早晨,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卫孤辰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京兆尹的府衙外,想等着看纳兰明出门,然而,他看到的,却是纳兰玉。
很多年后,他曾回思,若没有那一时意动,若那时他没去,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十五岁之后,天下已没有任何高手可以做他的老师,只有他自己可以教他自己,只有天地自然万物可以教导他。
那一个清晨,卫孤辰在京兆尹府衙门外徘徊,那一个清晨,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不服气,或仅仅只是无意中路过。他在府衙门前驻足,抬头,看那高高门墙,凝思间,正听到了一片喧哗,他转头,回身,看到那十几个人护拥中的孩子。
秦人旧俗,男儿落地,便是秦部战士,男子学会走路之时,便要学习骑马。小小的孩儿,骑在小小的马上,四周环拥着十数仆役,把沿途行人呼喝驱赶。
人们感动、激动之余,是深深的担忧,包括余伯平在内,很多人都劝过他,而他,只是默默抓紧剑柄,冰冷的剑锋,给他一种充实和安全的感觉。
他隔着老远,冷眼看那孩子灿然的眉眼,冷心听那孩子朗朗的笑声。那孩子应该只有六七岁吧,他六岁时,已亲人离丧,家园破碎,他六岁时,已不知人间还有欢乐,他六岁时,已经不再懂得欢笑,凭什么,这个孩子,可以笑得这样无忧无虑,畅然欢喜。
冷冷杀意,渐渐溢于胸中,他只是很随意地踢起了脚下的一块碎石。
十五岁之后,他准备好用他那磨厉出绝世锋芒的宝剑,斩尽仇人头。
那小小孩子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尽敛,已经惊叫着,手忙脚乱想要控缰。六岁的孩童,能有什么力量,制得住奔马,转瞬间便惨叫一声,被疾驰的小马,抛下马背,身下是冷硬的石板地,仆从们远远在后方飞跑,想要追上狂奔的小马,却全都无能为力。
他一脚踢出,便已后悔。那是秦人,但也是个孩子,他竟对一个六岁的孩子出手,醒悟到这一点,让他脸上一阵热辣辣生痛。
十五岁之后,他第一次遇到他名分上的弟弟,纳兰玉,并通过纳兰玉,与大秦国名分上的君王,名义上,他最大的敌人秦王宁昭,以一种极为奇特的方式,结下了恶缘。
然后,他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哥哥,你会飞,你是神仙吗?」
他一怔,低下头,看进一双清澈至极的眼眸中,孩子的眼,纯粹得不含半点杂质,软软的声音,听得人心中一阵慰贴。
小小的他知道,除了剑,他无所倚仗,没有剑,他一无是处。
几天之后,那个唤他哥哥的孩子,被挑在枪尖之上,哀呼惨叫,半日而亡。
他心中猛然一痛,耳畔又听得那孩子大声地问:「哥哥,你是神仙吗?」
再没有人能笑着抱他入怀,再没有人能如旧时一样,不再顾及他的意见,就处理事务。人们在他面前渐渐执礼甚恭,人们开始称呼他为主上。
「啊?」小小的孩子,眨着眼睛,傻傻地望着他。
「什么?」
没有人知道,在武功上,有着惊人天才的他,有的时候,会出奇地笨拙,笨拙得无法告诉大家,其实,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距离,这样的感觉。
「主上谋定而后动,先故意陷纳兰玉于险地再出手相救,然后再与纳兰家的人相认,确是良策,只是……」
「行了,我已对纳兰家的管家说了,我就是当初那个代他们少爷出家,带发修行的人,这些年在寺中跟随大师清修,也学了些强身健体的武功,师父认为我艺成可以出师,我也有心回转家门,当时纳兰明在朝中,不曾回家,管家答应替我传报,而且,纳兰玉像是十分喜欢我,无论如何,要让我留下,现在想要临时换人,断无可能了。」
他们开始奔走天涯,把流离各地的旧雁孤臣集中起来,查探世情、国情,以求不放过每一个机会。
「纳兰明最好很忙很忙,忙得根本没空见我,否则在他接见我的时候,就会发生意外,受伤生病,严重得根本没空来行什么父子仪式。」他眼眸冷冷,语意冷冷,神色冷冷。
余伯平额上冒汗,几个人交换了一个眼色,都有点说不出的苦涩,就这位主子这种任性得受不了半点委屈的性子,怎么可能当得成好内奸。一个大好的机会,最可利用的好身分,就这样被浪费了。
当然,靠纳兰明送来的银子远远不够,不过,当年先皇也曾给他们留下过一笔不小的银子用于复国,此时起用出来,慢慢往各地发展基地,暗中寻访可用之才,又能偷偷培养年轻的下一代,为复国而效力。
只是人人放不下心,个个牵肠挂肚,临行之际,每个人都絮絮叨叨,叮咛嘱咐,恨不得把满腹的话全塞到他脑子里,只想对他说千万声小心,万千声注意。
他是他们的小殿下,他是他们的小主人,他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一切,他是他们的掌中珍、指上宝,纵然他武功高强,纵然他威仪日盛,值此之际,依然是万千种不舍,千万种不放心。
他回到了京城,回到了曾以性命保护他的伙伴当中,那时的他,年少,志大,艺高,那个时候,他还有冲天的豪情、惊人的志向,想仗着掌中寒锋,创一番惊世伟业,然而,只是第一次议事,就给他重重的打击。
就这样,他住进了纳兰府,他成了纳兰玉名义上的义兄,尽管,整个纳兰府,除了纳兰玉,根本没有人真正把他少爷的身分当回事。
这个时候,他身边所有人都以为他和纳兰玉的相遇,是一场谋划,很多年以后,连纳兰玉也相信,当年的相逢,是一场阴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