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一百五十一章 朕不要脸,朕只要办事
无论是谁,都是一个下场。
“蹇卿误会了。”
要么是去书院做教书先生,要么就回家吃自己去吧。
之后圣旨拿出来,开始抄家抓人。
对于那些入不了书舍的读书人来说,做老师有俸禄也有地位,甚至可以做到高龄退休,也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可他们开始勾连起来,互相劝说威胁,不许任何人去书院做教书先生。
李云泽一个规定下来,三旬以上的读书人既不能入学,也没有科举给他们去考,就等于是直接失业。
在他们看来,没有了教书先生,什么样的书院也开不下去。
内容很简单,就是教授最简单的识字,最简单的道德启蒙,以及简单的地理人文,历史算学等等。
因为他从不要什么面子,也不畏惧所谓的天下悠悠之口,青史昭昭什么的他都不在乎。
没有儿子,那真的是啥也不是。
皇后有了身子,皇贵妃当然是要着急了。
至于说没了收入什么的,也有心思叵测的大户出钱,暂时供养着。
冲击各地的书院是不敢的,因为书院挂着皇家的牌子,谁也不敢去找死。
他们搞阴谋诡计可以,但是真正的硬碰硬,那是绝对没有那个胆量的。
他当然不是为了毁掉这些人的毕生希望,而是逼着他们去转行。
此时此刻,孙若微只能是祈祷皇后腹中是个女儿。
蹇义并没有因为皇帝让自己跑去种田而生气不满,却是在仔细思索分析。
妥妥的捏把土都能冒油,而且面积广袤,非常适合大规模种植大豆。
嗯了一声,就上前去慰问胡善祥。留下的是孙若微那黯然神伤的倩影。
毕竟圣贤们都说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辽地极为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
话说的很好听,哪怕是李云泽也是勾起嘴角表达满意。
随便你们怎么骂怎么写,我就是办自己的事情。
那些闹事的,放火烧衙门的,辱骂圣躬的全部抓起来,该怎么判就怎么判,绝不手软。
“朕准备大规模的推广此物。”李云泽将手中的布袋塞进了蹇义的手中“交由卿去办理。”
李云泽解释了一句“这是个好东西,可以榨油,豆渣还能做饼喂养牲口。”
李云泽开始在各地建立皇家书院,专门招聘那些入不了书舍的读书人去做老师。
条款出来之后,当即就有人开始闹事。
想要大规模迁徙去苦寒的辽地,难度实在是太大。
全程看着这一切的张太后,除了叹息之外也没什么可多说的。
“那就假装要给他们分地。干满三年五年之后,全都送上船运到海岛上去自生自灭。”
可问题在于,大部分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
这也进一步的激发了对国债的信心,以及购买力。
“这次不分地。”李云泽早有打算“当地部落众多,虽然清理了许多,可肯定还有残余。你花银子雇人去抓,投入皇庄之中干活。再行文朝鲜,让他们出人过来干活。然后倭国那边,加大抓捕与购买的力度,多弄些人去辽地开荒种大豆。”
表面上看,他推行三舍法是为了取代科举。实际上他想要的更多。
“陛下心忧国事。”最先开口的是孙若微“亲入民间操劳春耕,实乃人君典范。”
这话说的蹇义心头一惊,这可真是太没品了。
同样的种植面积,别的五谷比大豆多的多,那当然是种别的作物。
简单来说,这就是大明的义务教育。
“陛下,臣也是下过地的。”
李云泽没有忙着一上位就去打仗,而是先行默默梳理内部。
这其中有个插曲就是,抄家的时候国债没抄走,坚定的履行了之前的承诺,抄家不没。
李云泽终于是回来了,只是他那一身刚从地里回来,甚至靴子上还满是泥泞的打扮,却是让众人都是齐刷刷的愣神。
什么厚待读书人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李云泽的身上。
只是连年的战乱,诸多部落兴起又衰落,外加冬日里天气寒冷,使得那边的人口一直推不上去。
对于这种手段,李云泽从来都是嗤之以鼻。
李云泽不过是借用了后世鞑虏们的手段,很是轻松的就将这些软骨头给压下去。
皇宫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张太后,甚至给所有人都发了赏赐。
否则的话,皇后的嫡长子,只要不是太混账,身份地位上无人可以动摇。
呃……天启与崇祯不在此列。
明末的时候倒是还好说,关内到处都是失土的流民,可以大力迁徙流民出关。
来到御书房中的时候,蹇义已然等候在此。
只要皇帝退了第一步,那他们就有的是办法让皇帝一退再退!
“蹇卿。”李云泽也不废话,拎着一麻袋的大豆种子来到蹇义面前“这东西你认识吧。”
一旁的孙若微,黯然垂下了娥首。
可现在的话,经历了蒙元的残酷统治,以及元末的大规模乱战,关内正处于平稳发展人口恢复的时期,基本上也已经重新分配了田地。
白首老翁还是个童生的,也是极为常见。
朝中有翰林悲愤上奏,陛下杀戮无度,就不怕史书上落个与夏桀商纣一样的名声吗?
李云泽这手寅吃卯粮,借明年的还今年的手段用的贼溜。
甚至于儿子成功登上了大位,终究是会有为母报仇的那一天。
蹇义行礼“陛下,若是不分地的话,恐怕这些人的做事效率不高。”
皇宫里的妹子,拼的就是肚皮啊。
自宋以后,读书人再无什么风骨可言。
这个时候为孙若微说好话,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甚至得罪更多的人。
李云泽暗自叹了口气,不过面上却是神色不变。
这件事情针对的是所有的读书人,因为所有人的年纪都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推行三舍法。
李云泽很快就明白过来“朕不是说要在关内推广,强占农田。樊忠已经清理了奴儿干都司,你去那儿推广大豆。”
读书人来硬的不行,来软的却是各种手段都有。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在太学之中出头被选中,那就只能是被赶走。
这么多的读书人,整日里就是读书,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高中的机会。
哪怕宫斗失败被关入冷宫,甚至于直接身死。可只要有了儿子,那就不算输。
她握住胡善祥的手,眉宇之间满是喜悦之色“你现在的身子骨,是天下间最要紧的事儿,可一定要护好自己个。”
朝堂上也有人为这些人张目说话。
李云泽将三舍法的规模做的很大,像是太学就足足扩招到了数千人的规模。
“臣知晓。”蹇义点头应声“大豆可养地。”
锦衣卫再度出动,仔细查探各路人等谁是领头的,谁是倡议的,谁是出钱的一一查看清楚。
所有的开支,全部由内府承担。
李云泽的回应只有一句话,那就是。
‘年过三旬者,不得入学舍。’
“这事,就交给你了。三年之内,我要见着辽地的大豆足够供应消耗。”
只是她的心思太急切了,谁都能看得出来她的意思。
李云泽没有多待,关怀了几句坐了一会,就起身回去继续忙碌公务。
而且适龄的孩子入皇家书院不收学费,也不许老师们收取束脩。
最终不但培养了大量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废材,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而全天下的读书人,何止数十万之多。
李云泽的应对办法很简单,朝堂上的人全部打廷仗,然后剥掉衣服拖出去赶走。
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或者说是吃饭看天的时代里。粮食就是最为重要的物资,再没什么能够https://www.hetushu.com.com比粮食更加重要的东西。
大豆是华夏原生作物,古代名为菽,秦汉之后就已经替代菽,称之为大豆。
早在秦汉时期,辽地就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仅仅只是挑选数百人而已。
“陛下。”蹇义先是把布袋小心着放下,之后才向着李云泽行礼“此物虽好,可产量却不高。而且大规模推广,需要大片的土地。推广此物,必然会导致挤占粮田,到时候会导致粮食减产。”
自从有科举以来,天下间无数的读书人都是想要通过科举走上人生巅峰。
这兄弟俩连母亲的仇都不敢报,害怕什么风言风语的,如此懦弱也难怪会亡国。
蹇义看了一眼就笑了“此乃大豆,五谷之一,臣自然是认得。”
相比起子嗣来说,李云泽更加关注奴儿干都司的事情。
读书人读一辈子的书,考一辈子的试乃是常态。
到了唐宋时代,更是进一步的被开垦出来。
蹇义无奈,只能是行礼应承下来。
“辽地广袤,土地肥沃。用来种大豆倒是可以。只不过那边缺人,没有足够的人手如何能开垦的了?”
根本就不跟你们废话,直接就是拿下审问再处置。
李云泽的做派,更像是拍脑袋搞推广。蹇义很怕这种事情会导致粮食减产,那可是要命的事儿。
“朕不要脸,朕只要办事。”
随着各地陆续开刀问斩,一颗颗的人头落地之下,之前还几乎要掀起风潮的事儿,迅速被平息下来。
至于榨油设备,那都不叫个事儿,直接花钱买就是了。
而各地州府县的学校,同样也是应招尽招。
作为五谷之一的大豆,之所以优点多多可种植的却不多,原因就在于产量不行。